武汉市数据开放平台智能问答繁体登录注册

中华慈善日:发展武汉特色慈善事业 一批特色项目扶弱济困谱写慈爱篇章

2021-09-06 09:20 武汉市民政局
索 引 号 010886343/2021-64003 发布日期 2021-09-06
发布机构 武汉市民政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  号
主题分类 其他 有 效 性 有效

2021年9月5日是第六个“中华慈善日”。近年来,武汉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慈善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开展了《武汉市慈善促进条例》立法调研、加强慈善组织监管、大力培育慈善文化等工作。特别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武汉市的公益慈善事业经受了一次严峻的考验,武汉公益慈善力量展示出的大爱壮举,谱写了江城人民抗疫精神中的慈爱诗篇。

慈善事业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是第三次分配的主要方式,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颁布施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2021年9月1日《湖北省慈善条例》正式实施,这些都为规范和促进慈善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武汉市慈善总会第五届会员大会

2020年3月,西藏自治区援助武汉物资

01

聚焦疫情阻击战,慈善捐赠汇聚八方爱心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来袭,武汉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市慈善总会开启公开募捐通道后,社会各界爱心从四面八方飞速汇聚。疫情期间,市慈善总会累计接收社会捐赠资金780万笔、43.25亿余元,接收捐赠通用物资823万余件、价值3.26亿余元。在市指挥部的调度下,所有捐款迅速拨付抗疫一线,有力支持了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方舱医院等建设改造,助力社区、社会福利机构、学校等开展疫情防控,为武汉全面打赢抗疫保卫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没有院墙的孤儿院”项目:旨在帮助我市散居孤儿度过人生最困难阶段,该项目惠及散居孤儿近3000人次,为他们发放学习补助费和生活补贴费等总计550余万元。

02

聚焦扶弱济困,促进慈善事业发展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民政部门贯彻落实《慈善法》,全市慈善组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通过实施适老宜居暖巢计划、“没有院墙的孤儿院”、慈善情暖江城等慈善项目,在扶老、救孤、助残、助学、扶贫、济困等领域发挥积极作用,全市慈善事业发展环境明显改善,组织体系持续完善,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社会公众参与意识逐步增强,慈善事业稳步健康发展。

    家住新洲区辛冲镇的小石曾经是“没有院墙的孤儿院”少年扶助计划的一名受助对象,在家庭出现变故后“没有院墙的孤儿院”便成为小石今后的求学之路撑起了一片天,在自己勤奋刻苦之下,他本科考取了华中科技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小石在校期间曾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多项奖励和资助,也获得过校优秀共青团干、校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后来又被保送到上海交通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现在已经成为一名职场精英,他坦言因为有了慈善扶助计划,自己看到了未来的光,“现在我也要在今后的人生中创造更多的精彩”。

“慈善情暖江城”项目:动员社会各界捐款捐物、开展志愿服务,每年春节前夕走访慰问社会孤儿、孤寡老人、低保边缘家庭等困难对象,送去物资支持和精神慰藉,累计帮助困难群众15万余人次,惠及6万多户困难家庭。

“小米助学·筑爱江城”助学项目:由北京小米公益基金会向武汉市慈善总会捐赠800万元,面向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困难家庭大学生发放助学金,该项目惠及15个区的1449名学生。

“阿里公益·五社一心·爱满江城”武汉市心理疏导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由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支持,武汉市慈善总会和武汉市社会工作联合会组织实施。项目实施一年来,累计直接服务4.9万人,间接受益人群10万人;开展常规探访13529人次、个案195个、小组110个、心理知识健康讲座等社区活动469场。

03

聚焦疫后重振,助力社区治理

    聚焦疫后心理健康、受疫致困群体和社区矛盾调处,创新建立了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者为支撑、社区志愿者为辅助、社会慈善资源为补充的“五社联动”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引导阿里公益基金会、腾讯公益基金会等公益慈善资金,资助94个社区,22个福利机构实施社会工作服务项目,重点服务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家庭、困难群体和社区工作者等抗疫一线工作人员,取得显著成效。

融侨置业有限公司连续7年,通过武昌区慈善总会为武昌区公益创投项目投入860万元,培育孵化社会组织及志愿者团队50余支,资助公益项目290个,覆盖社区治理、养老助残、青少年帮扶等多个领域,受益对象逾8万人次,有效激活了社区、社会组织、志愿者、社会工作、公益慈善资源等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

汉阳区慈善会指导社区成立冠名基金15个,倡导邻里互助,助推社区治理。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已阅 0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