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20240543号提案的答复
索 引 号 | 010886343/2024-20785 | 发布日期 | 2024-08-01 |
---|---|---|---|
发布机构 | 武汉市民政局 | 公开范围 | 面向社会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 号 | 武民函〔2024〕60号 |
主题分类 | 其他 | 有 效 性 | 有效 |
吴彩荣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共同缔造适老型幸福社区的提案收悉,感谢您对我市养老服务工作的建议,对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产业,不断满足老年人持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我们将认真研究吸纳。经商市卫健委,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围绕完善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的总体目标,重点聚焦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坚持完善功能、提质增效,着力满足老年人“床边、家边、周边”养老需求,努力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不断提升广大老年人群的满意度。
一、老有所依,完善社区养老服务功能
一是推进老年食堂建设,探索多元化老年助餐模式。近年来,市民政局通过下达年度工作目标、绩效考核评价等方式,指导各区建设了470个老年助餐机构(含老年食堂、老年助餐点及老年餐桌),重点满足了特殊困难老年人等政府兜底保障对象的就餐服务需求,同时覆盖了社区其他有就餐需求的居民,有效解决了老年人“一餐热饭”的难题。今年,我们制定了加快推进老年助餐服务发展三年行动方案,要求各区充分利用现有各类养老服务设施和国有闲置资产,因地制宜改建、扩建老年食堂或老年助餐点,引导机关食堂、养老机构向周边社区老年人提供配餐服务,探索政企合作共建新模式,利用大型餐饮企业食品加工优势,将老年人喜欢的老字号餐饮店打造成老年餐桌,建立各具特色、灵活多样的老年助餐服务模式。截至目前,全市已新增老年助餐机构135个,全年计划共增设267个。
二是推动医疗服务延伸,提升社区医养结合服务能力。市区卫健、民政部门同向发力、同题共答,实施社区医养结合能力提升工程,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平台支撑作用,探索推进居家养老医疗服务、开设老年康复床位、托管养老机构医疗业务等多种医养结合服务模式,以老年人健康管理和医养结合项目为基础,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载体,将老年人优先纳入重点签约人群,提供优质健康教育服务和优化健康管理服务,为符合条件的老年人提供慢性病处方服务和居家医疗服务。对行动不便、失能失智等确有需求的老年人,结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际,提供上门治疗、随访管理、康复护理、健康指导等服务。截至目前,全市已组建家庭医生团队1933个。今年以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老年人50.2万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59.7万人,不断满老年人个性化、多样化、便捷化的健康养老服务需求。
三是聚合多方优质资源,构建多层次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市民政局着力推动养老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以项目合作为载体,加强交流互动,形成“政府+社会+市场”合力,推动养老与金融保险、家庭服务、医药保健等相关行业交流合作。吸引泰康保险、中国康养、太保家园、上海爱照护、美国护明德等国内外知名品牌,先后进军我市养老服务市场。对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主体,依据其建设费用50%的标准,给予15—100万元的一次性建设补贴;对运营满1年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运营主体,按等级每年给予5—20万元的运营补贴;对参与人工智能养老服务的运营主体,由政府免费提供社区场地,每年给予10万元运营补贴;对各区试点创建的“人工智能养老实验社区”,给予100万元补贴;对入选我市人工智能行业示范应用场景的项目建设主体给予最高200万元的资金支持;符合条件的运营主体可享受税费减免、场地租金减免、水电气热价格优惠等扶持政策。目前,全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社会化运营率超98%。
二、老有所乐,丰富社区养老服务活动
一是加强标准化能力建设,助力社区养老服务提档升级。为满足老年人就近享受精神文化、生活照料、心理慰藉等养老服务需求,我市在街道层面设置了街道养老服务综合体,在社区层面设置了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站)和“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网点。按照建设验收标准,三类服务设施均包括但不限于生活用房、文娱与健身用房、康复与医疗用房,可就近提供精神文化、生活照料、心理慰藉、上门护理、远程照护等社区养老服务。同时,我们在全国率先出台了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等级划分及评定的地方标准,重点从硬件设施、服务项目、服务人数等方面,对全市1329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进行等级评定,其中,开展阅览、绘画、书法、上网、棋牌、健身、游戏、手工制作等服务活动情况,建设志愿者管理激励制度和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等纳入综合评价的关键性指标,将评价结果与政府补贴挂钩,实行差异化运营补贴,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强,充分调动设施运营主体争先创优的积极性,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精准补贴、高效支持。
二是鼓励老人发挥余热,打造老年志愿服务示范品牌。我们以“志愿为主、交换为辅、服务共享”为思路,以“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安全有序、合法公益”为原则,建立武汉市养老志愿服务运行机制,支持鼓励有意愿且身体健康的低龄老年人,为高龄、失能、独居、孤寡等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洁、情感慰藉、出行陪伴、健康科普、法律援助、智能培训等志愿服务。同时,全市老干部工作系统通过加强工作指导、健全志愿体系、完善运行机制、凝聚志愿力量,健全市级老干部“银龄芳华”志愿服务队“总队—各区(市直单位)支队—街道(社区)分队”的组织架构,有效激发老干部参与志愿服务的主动性,共有1支总队、43支支队、144支分队,4800余名老干部志愿者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涌现出全国“最美五老”胡昇、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最佳志愿服务组织“红巷爷爷”志愿服务队等一批先进典型。
三是开展文化惠民服务,丰富老年群体精神文化生活。我市连续几年举办“武汉之夏”系列群众文化活动、“百姓明星”大赛、广场舞蹈大赛等市级文艺比赛和展演,筹办黄陂区群众文化艺术节、洪山区“温馨家园”社区文化艺术节等区级文化惠民活动,开展首义路街社区文化艺术节、南湖街“邻里文化节”等街道、社区级文艺活动。市区文化馆(站)联合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面向辖区老年人常年开设声乐、器乐、模特、广场舞等多个艺术类别的培训辅导班。2023年,我市文化馆(站)为老年人组织专场文艺活动209场,举办各类培训班近2000场次。截至目前,我市以老年人为主体的群众文艺团队近千支,老年人发挥专长、发挥余热,积极参与团队管理、排练和演出等事项。其中,武汉老干合唱团、武汉星海合唱团等老年团队在各大比赛活动中屡获大奖。
三、老有所学,提升老年群体幸福指数
一是健全老年教育网络,促进老年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我们以扩大社区老年教育供给为重点,以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为目的,把老年教育纳入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搭建开放大学老年教育体系,完善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老年教育网络。全市已建成以市老年大学为龙头,13个区老年大学和20多个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老年大学为骨干,190所街乡镇老年学校、2032所社区(村)老年学校为基础的办学网络。今年初,国家老年大学正式批复同意,依托武汉开放大学设立国家老年大学武汉分部,充分发挥武汉开放大学的资源优势,开设丰富多样的课程,全面提升老年教育服务质量,助力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启动区级广播电视大学更名和设置区级开放大学工作。目前,江岸区、汉阳区、东西湖区、蔡甸区等8个区明确了区级开放大学的职能,武汉开放大学体系将成为我市社区老年教育网络的重要部分,进一步丰富我市社区老年教育办学资源,有效扩大社区老年教育的覆盖面和供给量。
二是立法护航终生学习,保障老年群体受教育合法权益。为老年人参加终身学习提供帮助和便利,我们积极推动将终身学习促进工作纳入法治化、规范化轨道,推进《武汉市终身学习促进条例》地方性法规的出台,立法护航“活到老、学到老”,明确规定老年大学、开放大学、社区教育机构应当为老年人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和服务,针对老年人的特点和学习需求开展学习活动;开放大学应当建立健全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终身学习学分管理中心、社区教育指导中心,举办老年开放大学,开设各类终身学习培训课程,建设精品课堂,努力实现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不断提高老年人幸福指数。今年6月1日,《武汉市终身学习促进条例》正式施行。
三是培育网络办学新业态,加强老年教育人才队伍建设。针对老年人特点和学习需求,制定社区老年教育通用课程教学大纲,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老年教育的重要内容,采用“现场录播,全程直播”方式,持续举办大型公益性讲座“幸福生活大讲堂”,涵盖健康养老、非遗传承、安全保护、防范诈骗、数字技能、家庭教育与亲子沟通、艺术体育、生活休闲等内容,将社区老人最需要的教育送到家。挖掘、整合一批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域文化特色的老年教育课程资源,推介一批科普知识和健康知识学习资源,形成系列优质课程推荐目录,打造老年教育精品课程。定期分类举办社区老年教育专职教师、管理人员、志愿者培训班,“走出去、请进来”,学习前沿理念、先进经验和创新做法,提高老年教育专业能力和服务能力,打造一支有教学能力、有管理水平、有责任担当、有工作热情的社区老年教育人才队伍。
养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人口老龄化问题将在很长一段时间伴随我市的城市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上级部署,强化政策保障硬度,拓宽行业发展宽度,加大工作创新力度,不断健全完善有武汉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再次感谢您对我市养老服务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今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武汉市民政局
2024年7月15日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