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20240227号提案的答复
索 引 号 | 010886343/2024-20789 | 发布日期 | 2024-08-01 |
---|---|---|---|
发布机构 | 武汉市民政局 | 公开范围 | 面向社会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 号 | 武民函〔2024〕65号 |
主题分类 | 其他 | 有 效 性 | 有效 |
张丽琴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构建以社区居家养老为基础的普惠型养老服务体系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您对构建普惠型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议非常有针对性,对促进我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办理好提案,我们认真进行了研究讨论,市发改委、市文旅局、市卫健委等相关市直部门也积极提供了会办意见。
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近年来陆续出台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武政规〔2021〕6号)《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武政规〔2023〕13号)等纲领性文件,发布了30项我市基本养老服务清单项目,每年将养老服务纳入“政府为民办实事”重要项目。我局按照有关要求,重点推进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养老服务发展,全面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截至2023年底,全市建成养老机构269家,城乡养老服务设施3240处,养老设施总量、服务供给能力、服务功能水平持续增长。您提出的强化普惠养老供给、培育龙头示范企业,拓展社区医护功能、加快居家养老发展,调整优化养老业态、丰富老人文化生活等建议,我们将吸收采纳列入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关于您提出的强化普惠养老供给,培育龙头示范企业的有关建议
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推动国有企业参与养老服务。我局会同财政、国资等市直部门和有关单位,学习借鉴外地先进做法,积极推进组建市级康养集团。目前,我市已注册成立武汉康养集团,其功能定位为保障类企业,以普惠型养老业务为核心,推进全市涉老资源整合,带动养老产业延伸发展。注重发挥国有企业引领作用,引进中国康养、华润、招商观颐等国有企业在我市投资康养项目,开展机构、社区、居家、医养结合等养老服务。二是推进特困供养机构体制机制改革。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特困供养服务机构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方案》,通过“提档一批、升级一批、优化一批、整合一批”等方式,科学推动特困供养机构转型发展,吸引社会力量参与运营管理,提高照护服务能力,为周边老年人提供普惠养老服务。东西湖区、黄陂区、新洲区等区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引进国有企业运营,提升养老服务质量。三是引导各类主体提供普惠服务。用足用好规划、土地、住房、融资等扶持政策,加大财政对养老服务投入,对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根据产权属性分别给予5000元/张、8000元/张的建设补贴,并按照机构等级及老年人能力状况给予每床每月100元至450元的运营补贴。对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按照类型给予最高15万元、50万元、100万元的建设补贴,并按照设施等级给予每个每年5万元至20万元的运营补贴。对连锁运营3A及以上等次养老服务设施达到5个(含)以上的运营主体给予20万元一次性奖励。通过财政补贴,降低企业成本,引导各类主体为老年人提供普惠服务。四是实施城企联动普惠养老项目。我市是全国首批城企联动普惠养老专项行动试点城市,出台了《武汉市城企联动普惠养老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武汉市城企联动普惠养老专项行动支持政策》,在土地规划、报批建设、财税补贴、医养融合、消防安全等方面给予37项支持政策,积极推进试点项目实施,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新增城企联动普惠养老项目床位2104张,累计投资2.42亿元,获得中央补助资金4104万元。
下一步,我局将会同发改、国资等市直相关部门推动我市银发经济发展等政策出台,在土地、财税、融资、人才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引进、培育养老服务龙头企业,引导各类主体为老年人提供多层次、多元化、普惠型、专业化养老服务。
二、关于您提出的拓展社区医护功能,加快居家养老发展的有关建议
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实施社区医养结合能力提升工程。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通知》《武汉市实施社区医疗与养老服务能力提升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选点建设一批集医、养、康服务于一体的医养结合服务单位,通过改建、扩建的方式,分区设立“医养融合康复服务中心”,重点为失能、慢性病、术后恢复期等有较强医疗护理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安宁疗护为主,兼顾日常生活照料的医养结合服务。目前已有28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了相关试点工作。同时,将居家老年人优先纳入家庭医生重点签约人群,为老年人提供慢性病长处方服务和居家医疗服务,今年以来,为65岁及以上老年人提供医养结合指导服务48.8万人次。二是鼓励物业企业提供养老服务。鼓励物业企业整合资源,积极探索养老助老新型物业服务模式,发挥物业企业贴近住户的优势,与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合作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其中,长江现代物业促进自有物业家居服务团队升级,打造“长江康养”品牌,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为老年人提供用餐、家政护理、维修维保、保健理疗、健康管理等“一站式”精准化服务。电建物业以“红色物业”为载体,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智慧养老服务,为小区老年业主提供紧急救助、安全管理、生活护理、跑腿代送、健康咨询等养老服务。三是探索智慧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和服务工作的通知》,面向居家的失能老年人,依托符合条件的养老服务机构,对老年人居住环境进行居家适老化改造,配备智能化设备,将上门照护与远程支持、智能辅助等手段相结合,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体征监测、健康管理、康复训练、远程看护等服务,使老年人在家就能享受个性化、定制化、智能化的服务。截至2023年底,全市已建成家庭养老床位6885张,提供服务69.64万人次。四是推进养老服务综合体建设。出台《关于推进养老服务综合体建设的通知》,在街道建设集机构、社区、居家、医养结合等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枢纽型养老设施,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24小时托养、上门照护、康复指导等服务。截至2023年底,我市建成街道级综合养老设施115个。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持续推动医养服务向社区居家延伸,探索“物业服务+养老服务”模式,完善家庭养老床位建设运营规范和管理服务机制,满足居家老年人多样化、个性化、专业化养老服务需求。
三、关于您提出的调整优化养老业态,丰富老人文化生活的有关建议
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推进适老化公共体育设施建设。鼓励各区针对老年人群在体育公园配建二代智能健身器材,引导公园体育场馆开展免低收费开放,为老年群众健身创造更好条件。充分利用乡村、街头巷尾闲置空地,盘活农村、社区空间资源,不断完善健全街道(乡镇)、社区(村)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2023年,我市新改扩建体育公园10个、社区运动健身中心3个、社区室外健身广场17个、社区智慧共享健身中心2个、美丽乡村文体广场8个,为老年健身群体增加了就近就便参与运动健身的场地设施。二是积极组织老年健身活动。市体育局每年划拨专项经费支持全市老年体育工作开展,扶持老年人体育协会发展,武汉市运会、市全民健身运动会一直将柔力球、广场舞等深受老年群体喜爱的运动作为正式比赛项目,吸引老年人积极参与。2023年,组织开展全民健身“五项五进”活动,举办适老化项目八段锦、太极拳培训班105场次,培训老年健身积极分子3000余人,培养老年人健身骨干近2000人,全市注册老年社会体育指导员达1.2万名。三是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推动市、区公共图书馆,与社区、社会福利院搭建沟通桥梁、共建基层服务点,目前已在全市30多个社区、4家福利院建成基层服务点,利用春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开展主题阅读推广活动,为老年读者精选红色文化、健康养生等老年人关心、喜爱的书籍。
下一步,我局将会同体育、文旅等市直相关部门,持续推进公共图书馆、体育馆等公益性场馆和设施建设,充分考虑老年人健身、文化、旅游等需求,丰富老年人文体活动内容,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
武汉市民政局
2024年7月27日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