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第20250081号提案的答复
索 引 号 | 010886343/2025-23394 | 发布日期 | 2025-09-15 |
---|---|---|---|
发布机构 | 武汉市民政局 | 公开范围 | 面向社会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 号 | 无 |
主题分类 | 其他 | 有 效 性 | 有效 |
市致公党:
贵党提出的“关于开展无血缘老少结对互助养老新模式试点的建议”提案收悉,我局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商请市委社工部、市委老干局、市财政局、市体育局、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市文旅局等单位,提出办理建议和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构建互助机制,促进代际融合”建议
一是指导搭建养老服务供应链平台。2024年,我们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运营”的模式,搭建了武汉银发生活安养链平台,以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为导向,上线“政策找人”“养老机构”“居家服务”“助餐服务”“适老改造”“健康医疗”等功能模块,为老年人提供多层次多样化服务。二是搭建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服务系统。2023年,我局等11部门印发《关于开展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服务的实施方案》(武民政〔2023〕19号),及时搭建老年人探访关爱服务平台,创新“五社联动”机制,形成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居(村)民委员会、养老服务机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老年协会、物业服务企业、志愿者等共同参与的探访关爱力量,重点将失能老年人列为探访关爱服务对象,以每月不低于一次的探访频率进行探访关爱服务,着力解决老年人居家养老困难或者帮助化解安全风险。目前,累计探访关爱服务已达65.3万人次,特殊困难老年人月探访率达到100%。三是积极探索多代同居住房项目建设。按照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住宅项目规范>的公告》GB55038-2025要求,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积极引导房地产企业探索开发多代同居住房项目,充分考量人居需求,对建筑结构、空间功能进行适应性优化,提升居住舒适度。
二、关于“加强社区建设,打造温馨家园”建议
一是规划复合型公共空间。市体育局结合《武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统筹市区两级体育民生项目建设,优先向规划建设的复合型公共空间投建适老型、适儿型健身设施,丰富一老一小的体育文化生活。二是建设社区文化。结合全市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综合设施建设,整合闲置资源,统筹建设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中心设多功能文体活动室、阅览室、文体广场,配置简易灯光音响设备,免费对群众开放,为社区老年群众就近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便捷场所。我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社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常态化开展阅读类和艺术类文化服务,2024年共计开展2万余场。各类文化活动,丰富社区老年人文化生活,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归属感。
三、关于“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建议
一是制定激励政策。近年来,我局先后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关于加快推进新时代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并在今年推动出台了《武汉市养老服务条例》,从土地规划、财税支持、人才队伍、养老金融等方面强化保障,鼓励和支持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养老服务。二是投入资金引导。加强宏观调控,借力政策杠杆,通过公建民营、补贴支持等多种办法,扩大居家养老服务供给。引进华润、泰康、太保家园等地产、保险行业市场主体在我市投资养老服务。推动18家国企平台参与养老服务,探索市属国企引领、区属国企连锁、国企民企协同等多种运营模式。推动20家养老企业组建武汉养老供应链发展联盟,促进国企带民企、大企带小企,形成有韧性、有活力的养老供应链生态集群。
四、关于“组织鼓励代际交流,促进社会融合”建议
一是开展代际交流活动。把握学雷锋月、敬老月、传统节日、社区公益节、专项行动等关键节点,发动街道社区结合公益助老活动组织开展社区居民签约结对,通过新闻媒体集中宣传一批特色品牌、模范组织及个人,让互助养老、公益助老的理念深入人心。2024年我市各部门集中开展“全国智慧助老公益行动”“老年智慧出行志愿服务行动”“万名老人免费学习智慧养老知识专项行动”等智慧助老主题活动,在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的同时,培训吸收了大批互助式养老志愿者,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在社区养老服务中持续发光发热。二是建立公众参与机制。近年来,全市积极组织开展组织“老少共建文明社区”活动,组织“五老”参与“书香润童心 阅读伴成长”“关爱在社区、老少心连心”“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活动等主题活动,用“五老”队伍的行动温暖感召青少年,打好社会治理的人才与队伍基础。
五、关于“调试推广单个社区试点”建议
近年来,我市积极鼓励社区因地制宜开展互助养老探索实践,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如江汉里社区“一呼百应”公益团, 成员80%为60岁以上低龄老人,依托老街坊情感纽带,提供送餐、买药、陪诊等“即时抢单”服务,服务积分兑换周边商户优惠券,形成可持续互助闭环。武昌区首义路街“蓝马甲千岁服务队”,由老年学员组成,接受青年志愿者培训后,向同龄人传授反诈知识及手机操作技巧,形成“学习—传授”链条。通过党建引领下的多元参与和模式创新,不仅解决了养老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更重建了社区邻里关系,让老年人在互助中找到了归属感、价值感和幸福感。
六、关于“应对挑战与保障措施”建议
一是宣传教育推动观念转变。综合利用安养链“活力社区”“为老服务公益项目”专栏、社区宣传栏、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站)、社区微信群等自有阵地,用社区居民尤其是老年人群体喜闻乐见的方式,持续推送互助养老案例和助老公益活动。通过社区好人评选、公益积分兑换等形式积极兑现激励政策,不断吸纳新鲜血液,让居民在参与中理解互助养老价值,强化情感联结,共同营造敬老助老氛围。二是优化资源配置与管理。经过近年来持续规划建设,全市现已建成社区(村)养老服务设施3300多个,其中,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站)近1500个,按要求设置有“六室一场一厨”,不仅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纳凉娱乐、康复护理等服务,还链接辖区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志愿服务,不断增强社区老年人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新建城乡养老服务设施120处以上”被纳入2025年市级民生实事项目,加快推进城乡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
对于贵单位提出的建议,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积极协调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全市养老服务工作水平,让广大老年人舒适愉悦地度过晚年。
感谢贵党对我们民政工作的关心与支持,希望贵单位今后一如既往地支持民政事业,同时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武汉市民政局
2025年7月22日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