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第20250451号提案的答复
索 引 号 | 010886343/2025-23407 | 发布日期 | 2025-09-15 |
---|---|---|---|
发布机构 | 武汉市民政局 | 公开范围 | 面向社会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 号 | 无 |
主题分类 | 其他 | 有 效 性 | 有效 |
胡晓华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发挥我市健康产业资源优势,建设全国领先的都市养老产业示范区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您的提案聚焦养老产业发展的热点问题,提出的建议非常有针对性和前瞻性,对发挥我市健康产业资源优势、推动养老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办理好提案,我们认真进行研究讨论,市人社局、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市发改委、市科创局、市经信局、市卫健委等相关市直部门也积极提供会办意见。现将办理情况回复如下。
一、关于“整合医疗资源,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建议的办理情况
一是拓展老年健康服务供给。目前全市331家医疗卫生机构成功创建“湖北省老年友善医疗机构”,78家医疗机构开设老年医学科,全市现有10家老年病医院、14家护理院(站)和11家康复医院,210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5+20+N”名科领跑计划,推动高水平临床专科建设,包括心脏大血管外科、老年医学、康复医学等在内的专业至少5个专科达到国际一流,为老年人提供高水平医疗服务。市第六医院老年医学中心围绕老年综合评估、老年康复、老年重症、老年血管管理四大方向,为老年人提供多学科、全生命周期医疗服务。市东湖医院(市老年病医院)是市级医养结合特色化医院,围绕“医疗、护理、康复、养老、健康管理、安宁疗护”六位一体目标,在老年病的综合诊疗、老人中长期照料、康复治疗、老年慢病共病健康管理、缓和医疗等方面提供专业服务。
二是促进医养结合与健康管理融合。为促进医养结合与健康管理的有机融合,我市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举措。对社会办医养结合机构,按照“非禁即入”原则,凡符合准入资质的,支持社会力量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举办医养结合机构,按照《医养结合基本服务规范》(DB4201/T659-2022)地方标准规定的服务模式、基本要求、制度建设、服务质量评价等方面强化行业管理,推动为老年人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养结合服务。对于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的,按照设施的医疗机构类型给予5-30万元补贴。2020年以来,市、区财政分3年投入专项资金支持机构通过改、扩建的方式,分区设立医养融合康复服务中心28家,以失能、半失能、失智、慢性病、高龄等老年人为服务重点,提供连续、综合、有效的医疗、护理、康复和养老一体化服务,满足社区老年人就近享受基本医疗、康复护理及养老服务的需求。目前,我市养老机构医疗服务签约率达100%,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72.1%。
三是推动生命健康服务业发展。积极贯彻落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进一步推进大健康和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政策措施的通知》(武政规〔2021〕18号)要求,推动健康服务业发展。创新养老服务模式方面,由市卫健委发挥主导作用,我局协同配合,推进医养结合示范区、国家医养结合远程试点工作。江汉区入选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区项目,汉阳区晴川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武汉泰康楚园康复医院入选全国老龄健康医养结合远程协同服务试点,以老年人健康为中心,开展远程医疗、慢病管理、复诊送药、照护指导、人员培训、科普讲座等服务,利用互联网提升医养结合服务质量。支持举办第七届世界大健康博览会,打造我国生命大健康领域展示推介、招商引资、线上线下交易的重要平台。发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在医工结合方面的优势,推动智能穿戴设备、远程医疗、健康管理系统等技术研发,推动医养结合数据大模型在汉使用。
二、关于“依托医学教育资源,培养专业养老人才”建议的办理情况
一是加强养老护理人才培养。组织校企对接,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培训,实现培训与就业一条龙服务。目前,湖北中南技工学校等18所技工院校开设了护理专业,通过积极对接养老服务机构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养老护理员接受持续性、针对性和示范性的职业培训,实现需求对接、定向输送。与此同时组织开展“春风行动”等线上线下招聘活动,组织养老服务企业和养老培训学校参加,搭建岗位供求平台。持续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近3年年均培训养老机构院长、护理员等从业人员1万人次以上,养老机构护理员持证比例达86.7%。
二是优化职业发展通道。大力推进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目前已有泰康之家楚园、武汉民政职业学院等25家优质用人单位、技工院校、社会培训评价组织备案开展养老护理员、老年人能力评估师等工种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建立职业等级与薪酬待遇挂钩机制,养老护理员取得职业技能等级的,按职业技能等级水平给予500元—1000元的标准,给予持证一次性奖励,以及每月100—600元的岗位补贴。组织开展养老护理职业技能竞赛,广泛宣传养老护理队伍中的优秀典型事迹和先进人物,提升职业吸引力和社会认可度。
三、关于“打造特色产业园区,拓展养老服务链条”建议的办理情况
一是发展智慧养老产业。深入推进“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推动建成1套智慧养老平台系统,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嵌入居家、社区、机构3种养老服务形态,打造安全监护、健康管理等N个应用场景,构建“1+3+N”的智慧养老服务模式,推动建设家庭养老床位7000余张。创新搭建武汉银发生活安养链平台,推动建设安养链APP和“政策找人”、“养老机构”、“居家服务”、“适老改造”等10个功能模块,聚集养老服务信息要素、整合养老产业链主体,促进供需精准对接,从为近40万特殊老年群体提供兜底保障服务,提升到为230万老年人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
二是打造智慧养老产学研基地。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建成全国首个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养老特色)高校基地,建成智能养老物联网、养老服务智能大脑两大系统,拥有1个专利及5个软件著作权,通过研发产品、模拟环境、成果转化,为智慧养老发展提供实验数据支撑。
三是加强养老产业市场主体培育。依托“市—区—街道—站”企业服务体系,整合各类公共服务资源,加强健康养老领域优质企业培育,加快培育综合性养老产业集群。目前,已在健康管理设备、康复辅助器具、智能可穿戴设备、远程诊疗、营养保健品等重点领域培育形成一批优势企业,推荐新新海科技、携康智能、炎黄创新等6家企业成功申报国家智慧健康养老示范企业,远大弘元入选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中旗生物和迈瑞科技成长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万睿科技为种子独角兽企业。
四是推动信息技术赋能养老产业。以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精准化养老需求为导向,推动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养老产业,提升智慧养老产品及服务供给能力。市经信局举办人工智能医疗器械“揭榜挂帅”宣贯会,邀请中国信通院围绕项目申报进行专题培训,向省经信厅推荐必盈生物“基于柔性传感器的即时3D打印智能康复支具系统”等5个养老康复项目申报2025年国家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创新任务“揭榜挂帅”申报。支持联影集团在汉建设联影智融医疗创新总部基地,围绕医疗机器人、医疗可穿戴设备、医疗3D打印等创新产品积极布局,联影智融利用全国首创的一体式柔性易佩戴动态心电系统,构建医院—社区—居家一体化“智慧心血管慢病管理”解决方案。凝动医疗自主研发的运动功能障碍辅助评估软件已获省药监局批准上市,是全球首个适用于帕金森病的自然图像AI辅助评估医疗器械,并成功入选2024年国家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创新任务揭榜优胜单位。
五是支持养老产品市场推广应用。支持养老企业参加省级对接活动,组织中旗生物、凝动医疗、迪发尔等18家企业参加省“制造翘楚”医药工业设备更新、医疗器械创新产品示范应用对接、数智病理产业链供应链对接等系列活动,支持养老企业和重点医疗机构、九州医药供应链平台开展产销对接合作。组织开展国家级养老产品推广目录申报,成功推荐联影智融一体式动态心电系统和国灸科技穴位热敷贴、经络灸、艾针灸等产品入选《老年用品产品推广目录》,截至目前已有9家企业相关产品入选。支持豆听科技耳背式助听器、携康智能携康e加健康信息工作站、光谷医疗居家医养结合照护指导系统等6个产品及服务申报国家《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和服务推广目录》。
四、关于“创新服务模式,提升养老产业影响力”建议的办理情况
推进人工智能养老社会实验试点。推进5家智慧养老机构及30个实验社区创建,加强项目监督管理。深入推进家庭养老床位、居家适老化改造,将养老平台、智能设备与护理人员对接,打造智慧居家养老服务闭环。开展智慧养老服务教育及推广,完成培训1万余人次。联合民政部国康中心,举办第42届中国国际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及国际福祉机器博览会智慧康养产业论坛。承办国家社会治理特色基地(养老)2024年年度工作推进会暨人工智能养老社会实验工作总结会,我市试点成效获中央网信办、民政部高度肯定。今年正持续推进20个试点社区开展人工智能养老社会实验,运用智能技术为老年人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
五、关于“加强政策支持,优化发展环境”的办理情况
一是完善扶持政策。近年来,我市已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关于加快推进新时代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若干措施》等纲领性文件,发布30项我市基本养老服务清单,从土地规划、财税支持、人才队伍、养老金融等方面强化保障,推进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养老服务发展。用足用好规划、土地、住房、融资等扶持政策,加大财政对养老服务投入,对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根据产权属性分别给予5000元/张、8000元/张的建设补贴,并按照养老机构等级及老年人能力状况给予每床每月100元至450元的运营补贴。对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按照类型给予最高15万元、50万元、100万元的建设补贴,并按照设施等级给予每个每年5万元至20万元的运营补贴。对连锁运营3A及以上等级养老服务设施达到5个(含)以上的运营主体给予20万元一次性奖励。
二是建立服务标准。出台《武汉市养老服务条例》,围绕完善基本养老服务、发展普惠性养老服务、促进市场化养老服务,进一步打通居家社区机构养老发展的难点、堵点问题,发挥政府各职能部门的组织、规范、协调和监管作用,着力构建分级分类、普惠可及、覆盖城乡、持续发展的养老服务体系。同时,颁布《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等级划分及评定》地方标准,制定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标准和服务规范,从硬件设施、服务项目、服务人数等方面进行考核评定,对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和差异化补贴。目前,全市90%以上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获得了一至五级的评定等级。同时,组织编制助餐、助洁、助医等35项服务规范,以市养老产业协会名义发布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参考价格,进一步促进我市居家养老服务规范化发展。
三是强化科技赋能。通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组织开展“可穿戴式老年跌倒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系统研发”、“基于多组学数据的阿尔兹海默症发病机制研究”“武汉市社区老年人肌少症筛查及中医体质的相关研究”、“武汉地区老年人健康体适能分布特征、发展趋势及健康效应-基于健康体适能测量的队列研究”等相关科研攻关,组织认定了“武汉市老年麻醉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武汉市老年脆性骨折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相关市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为养老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六、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深化养老服务领域改革。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有机结合,促进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满足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让“养老”变“享老”、“老龄”变“乐龄”。
二是持续培育养老优质企业。引导养老企业进行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养老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养老产品及服务提升市场知名度,加快建设全国领先的都市养老产业示范区。
三是加强养老领域技术攻关。围绕养老产业发展需求,通过组织实施市自认科学基金项目、市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开展助力养老产业发展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打造更多智慧养老技术和产品的应用场景。
四是建设养老科技创新平台。面向老龄化诊疗技术创新需求,布局相关市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加快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成果输出。根据养老产品研发关键环节,建设相关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为养老产品开发提供可行性验证及综合性、一站式中试服务。
武汉市民政局
2025年7月7日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