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数据开放平台智能问答繁体登录注册

对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第20250577号提案的答复

2025-09-15 18:15 武汉市民政局
索 引 号 010886343/2025-23410 发布日期 2025-09-15
发布机构 武汉市民政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  号
主题分类 其他 有 效 性 有效

胡泉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促进我市养老事业与产业协同发展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您的建议非常有针对性,为促进我市养老服务事业和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参考。为办理好您的提案,我局党组书记、局长牵头领办,组织相关处室专题讨论研究,积极采纳吸收您提出的建议,市医保局、市卫健委、市发改委等相关单位积极提供了会办意见。

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养老事业和产业发展,近年来陆续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关于加快推进新时代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若干措施》等纲领性文件,发布了30项我市基本养老服务清单项目,每年将养老服务纳入政府为民办实事重要项目。我局按照有关要求,重点推进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养老服务发展,不断优化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专业支撑、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供给格局,促进养老服务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目前,全市建成各类养老服务设施3700处,养老设施总量、服务供给能力、服务功能水平持续提升,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发展活力进一步激发

一、关于您提出的“加速完善全市养老线上线下一张网”的有关建议

我局认真吸收采纳,会同有关单位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方面,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运营”的模式,创新搭建武汉银发生活安养链平台,上线了“政策找人”“养老机构”“居家服务”“助餐服务”“适老改造”“健康医疗”等6个功能模块,依托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平台,汇集全市养老机构、街道社区养老设施、幸福食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4391处为老服务资源,打造全市“一张养老地图”,实现服务资源“一图统揽”;整合各部门惠企惠老政策74项,通过人脸识别或身份,为老年人精准画像推送可享养老政策及服务。链接老年人高频需求的医、食、住、养等各类服务主体773家、服务产品1万余种促进养老服务与餐饮、家政、医疗等行业融合发展,为老年人提供市场化、多元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另一方面,按照“建设布局体系化、功能定位差异化、服务供给协同化”的思路,构建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养老服务网,培育养老服务线下实体。以市级为牵引,通过市级公办养老机构和养老服务综合平台,发挥兜底保障和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全市养老数据共享和养老服务统一监管。以区级为统筹,通过区级公办福利院(含区级养老中心)和养老服务综合平台,在承担兜底保障职能基础上,强化服务示范、行业指导、资源协调等综合功能,推动区域养老服务资源高效利用。以街道为枢纽,通过“政府无偿提供建设场所、运营商低偿运营”的方式,建设了144家集居家社区机构等服务功能于一体的街道养老服务综合体,发挥专业照护、资源链接等作用,促进上下联动,推动供需衔接。以社区为支撑,推动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社会化运营,发挥连接家庭与社会服务的作用,开展养老顾问、探访关爱、老年助餐等服务,及时收集和转介服务需求。

下一步,我局将继续按照“线上推平台+线下育主体”方式,指导市康养公司优化完善安养链平台,适时上线“银发商城”“旅游出行”“文化生活”等功能模块,链接多元服务主体,加强宣传推广,促进养老服务供需精准对接。

二、关于您提出的“多元化途径健康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有关建议

我局认真吸收采纳,会同有关单位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壮大养老服务主体。发挥国有企业引领示范作用,鼓励和引导国有企业结合主责主业积极拓展养老相关业务。推动成立市康养公司,支持中国康养、华润、远洋等18家国有企业参与养老服务,探索市属国企引领、区属国企连锁、国企民企协同等多种市场化运营模式。如江汉区区属国企吉年养老服务公司,投资建设运营区福利院底保障床位和区级养老中心普惠型床位,布局辖区街道养老服务综合体、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实现投改管一体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用足用好财税扶持等惠企政策,通过建设运营补贴、连锁运营奖励、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培育480余家养老服务主体为老年人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二是发展“行业+”养老新业态。支持养老服务与医疗、餐饮等行业融合发展,拓展形成多形态新型消费领域。在医养结合方面,鼓励养办医,对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按类型给予530万元的一次性补贴,建成70医养结合机构市卫健委加强政策创制,不断扩大老年健康服务供给,全市331家医疗卫生机构成功创建“湖北省老年友善医疗机构”,78家医疗机构开设老年医学科,210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组建1884个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老年人79.31万人。在老年助餐方面,我局会同发改、财政、市场监管等部门,出台了《加快推进老年助餐服务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积极引进餐饮服务企业、物业服务企业、大型连锁超市等,探索中央厨房集体配送、餐饮企业+助餐等老年助餐服务模式。2024累计提供助餐服务超480万老年人次三是推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市医保局积极收集全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城市的筹资模式、待遇标准和经办服务等主要政策,综合分析试点城市制度特点,总结提炼经验做法;通过与相关部门对接沟通、与第三方机构合作等方式,了解我市失能人员、护理形式、护理费用、服务机构等基本情况,利用大数据模型,测算我市失能人员规模和重度失能人员数量;同时,委托华中科技大学专业团队,开展武汉市长期护理保险政策调研课题研究,为我市长护险制度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四是加强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组织全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开展等级评定,从硬件设施、服务项目、服务人数等方面进行考核评定,对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和差异化补贴。目前全市90%以上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获得了一至五级评定等级。根据《养老机构等级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推进养老机构等级评定工作,并将等级评定结果与养老服务运营补贴挂钩,我市星级以上养老机构占比超过70%,其中四级以上在全省占比达到55%。同时,依托安养链平台,编制实施助餐、助洁、助医等35居家养老服务规范,并以市养老产业协会名义发布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参考价格,促进我市居家养老服务规范化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培育具有引领和示范效应的养老服务龙头企业,推动形成一批高品质养老服务品牌。积极引导具有主业优势的国有企业发展普惠养老服务,加强国有经济在养老服务领域布局。按照国家、省统一部署,结合我市实际研究制定长期护理保险政策,提升保障水平,助力养老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关于您提出的“积极探索构建银发经济产业生态圈”的有关建议

我局认真吸收采纳,会同相关部门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市发改委牵头,研究起草了《武汉市促进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推动建立我市5535”银发经济发展体系,即推动5类养老服务提档升级、促进5个养老产业深度融合、开展3个培育市场主体专项行动和出台落实5类支持政策。同时,明确了完善养老服务、丰富养老产品、培育市场主体、优化发展环境等4个方面18项工作举措。二是打造智慧养老产学研基地。支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建成全国首个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养老特色)高校基地,建成智能养老物联网、养老服务智能大脑两大系统,通过研发产品、模拟环境、成果转化,为智慧养老发展提供实验数据支撑。三是推动市康养公司牵头,依托安养链平台,首期联合众成颐家、万融、佰穗等20余家行业龙头企业组建武汉养老供应链发展联盟,打破机构、家政、医疗等领域的界限,通过签订协议形成稳固的服务联盟,构建起覆盖全市的养老供应链协同网络,促进国企带民企、大企带小企,形成有韧性、有活力的武汉养老供应链生态集群,为养老产业赋能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促进养老服务事业产业协同,加快银发经济规模化、标准化、集群化、品牌化发展,培育高精尖产品和高品质服务模式,让老年人共享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

                                 武汉市民政局

                                2025723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已阅 0  打印   关闭